close

 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

 世衛組織數據顯示,每年全球約有1700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,約佔總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,而在這些死於心血管疾病的人中,有940萬死於高血壓並發症,至少有45%的心髒病死亡和51%的腦卒中是由高血壓導致。高血壓已成為全球疾病負擔最重的疾病之一。

血壓長期平穩可更好的改善預後

高血壓是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,很多人患了高血壓只是偶爾感覺頭痛、頭暈,甚至可能沒有任何症狀,因此不重視高血壓的治療。但事實上,高血壓最可怕的危害是它所導致的重要臟器的損害——長期高血壓可能引發心髒病、腦中風、腎功能衰竭、眼底病變甚至失明等,嚴重影響生活質量,甚至威脅生命。

  高血壓危害非常大,但是它其實是可預防防及庫控制的。首先是“防護”,要早篩查、早診斷。動作簡單,不花甚麼時間。

35歲以後應定期檢測血壓。有的人可能患高血壓病的風險更高些,比如肥胖、缺乏體力活動、長期高鹽、高脂肪飲食、吸煙飲酒,工作壓力大或情緒容易緊張激動、有高血壓家族史等,這樣的患者更應該注意定期檢測血壓,35歲以上每月測一次。

  其次是“控”,即嚴格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。研究顯示,降壓治療可降低心力衰竭風險超過50%,腦卒中風險35-40%,降低心肌梗死風險20-25%,因此降壓治療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危害最有效的手段之一。但降壓治療不僅僅是吃上藥就萬事大吉了,還要看所服用的藥物是否可以有效控制血壓,總之,治療要達標,保證血壓長期平穩,才能更好地改善預後。

 患者應遵醫囑服用降壓藥物發生不良反應及時就醫

  一般來說,很多高血壓一旦產生,服藥有可能就得伴隨一輩子,因此一些令人誤解的問題也就此產生。常聽到的錯誤如下:

  錯誤一:是藥三分毒,藥物“傷肝”“傷腎”,能不吃就不吃,能少吃就少吃。

  所有的藥品在正式上市之前,必須經過一系列臨床試驗的驗證,在健康人及患者中充分觀察其安全性和療效,是有安全保障的。建議患者遵醫囑規律服用降壓藥物,發生可能的藥物不良反應時,及時告知醫生,調整用藥,避免自行停藥。

  錯誤二:有症狀才服藥,或吃著藥沒有症狀就不監測血壓。

  高血壓被稱為“無聲殺手”,因為大多數患者沒有任何症狀,但是血壓升高,對於心腦血管的危害卻是持續存在的,還是需要積極治療,不能根據症狀有無決定是否服藥。建議首選長效藥物,確保一天24小時體內藥物有一定的濃度,使血壓平穩控制。但長效藥物通常價格較貴,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,一些很便宜的中長效藥物也一樣可以發揮作用。

  只要吃上藥,沒有症狀就不監測,可能血壓並未達標。應以降壓達標為根本,只有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(80歲以上在150/90mmHg以下),才能真正降低並發症的發生風險。因此要定期監測血壓,及時調整用藥。

  錯誤三:害怕高血壓用藥一旦用上就得一輩子服藥。

  這不是“藥物依賴”,而是高血壓就應該堅持長期治療。但並不是一天都不能停,比如夏季天氣熱,血管舒張,再加上大量出汗、血容量下降,血壓水平可能適當降低,降壓藥物可以根據血壓水平減量或停用一段時間,冬天天氣寒冷,血管收縮、血壓上升時,要及時增加藥物。因此應該注意監測血壓,定期醫生會隨著你的狀況調整用藥,而不是你自己亂用亂調整甚至停藥。

  誤區四:血壓突然升高,舌下含服心痛錠等短效降壓藥物快速降壓。

  實際上這對病人而言可能是危險的,應該禁忌,原因是舌下含服心痛錠時,藥物經過舌下靜脈直接吸收入血,血藥濃度迅速增加,可能導致血壓短時間內急劇下降,有些患者就可能出現腦供血不足等症狀,比如突然暈倒,是很危險的。另外,提醒廣大患者,出現突然的急劇血壓上升,特別是伴有明顯症狀時,應該盡快就醫,因為如果合併不同疾病,降壓治療的策略是不一樣的,自行在藥房買成藥是不安全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hi543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